首页资讯正文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_环球微资讯

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五四青年节前夕访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资料图】

4月26日下午,庞胜利给学生们上课。河北日报记者梁韶辉摄

“23年来,支撑我在这座天边小城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学生的需要、祖国的需要。”4月26日,在且末县第一中学,面对来自母校——保定学院的校长、老师,44岁的庞胜利动情地说。

2000年8月,保定涞源小伙儿庞胜利和其他14位保定学院同届毕业生,怀揣着“到西部教书去”的理想,坐火车,转汽车,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用了5天时间,来到了因偏僻而被称为“天边小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此后,他们像胡杨、红柳一样深深扎根于此,把青春献给了这里的教育事业。

且末县三面是沙漠,20多年前,年均沙尘天气近200天。采访当日,也正值沙尘天气。苍白的太阳悬于黄色的天空之上,逆风而行,不一会儿,便觉口中有了细沙粒。“这还好,赶上沙尘暴的话,学校就该停课了。”庞胜利告诉笔者,那时候,他们住的宿舍是平房,门窗密封不好,每次沙尘暴袭来,宿舍里的锅碗瓢盆、床单被褥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土。

除了沙尘、干燥的气候、迥异的生活,最让他们惊讶的是这里教师的缺乏和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我们刚到时,是在且末第二中学。初一7个班,有一半没有教师。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老师来了,又走。他们总在问我会不会走,如果我们走了,他们又会没老师了。”面对孩子渴求,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坚定地留了下来。

戏称自己和爱人王伟江是被当时的二中校长用体育馆蓝图“骗”来的王建超,也深深地被孩子对老师的需要打动着。“气候原因,且末的蔬菜很少,孩子们怕我吃不上菜,总会把家里的菜拿来给我,有时候敲敲宿舍门,放下就走,也不说是谁。”她知道,孩子们如此关心她,是怕她走。所以,即便是一个人带7个班的体育课,她也从未再想着离开。

2014年,校长当年承诺的体育馆终于建好了,平常上课用到的体育器材也都齐全了,可体育老师依旧紧缺。“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但这么多年,陆陆续续来了很多老师,也走了很多。”王建超语气中透着无奈。

也是在那一年五四前夕,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在边疆学习、工作的情况,表示“愿意选择坚守,扎根边疆,更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能在党和国家的感召下,怀揣梦想,肩负使命,到西部去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坚定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扎根边疆的决心,也开始让庞胜利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政课内容。“最初那些年,总是教育孩子们一定要走出沙漠,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最近几年,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鼓励他们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然后回来建设家乡,因为且末的发展更需要人才。”

在庞胜利看来,“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而当他看到由他们培养出的周文绯、杨芳等学生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且末任教,他从心里笑了。

在且末第一中学采访,笔者发现,对于保定学院西部支教老师的故事,学生们耳熟能详。当笔者问高三(6)班的同学,“你们知不知道庞老师是哪儿的人?”学生图玛热·麦麦提立刻抢着说:“我知道,他是从河北保定来我们这儿支教的,很了不起!”

当然,庞胜利们的故事,更多感染的还是保定学院的校友们。至今,保定学院投身西部建设的学生累计已达300余人。

孙彤彤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四年,90后孙彤彤听过无数次师兄师姐们的支教故事。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听着师兄师姐们的故事上完大学,现在我来接力了。”

2017年8月,孙彤彤来到且末,见到师姐侯朝茹的那一刻,她倍感亲切。“侯朝茹既是我的师姐,也是我教学上的师傅,我们都是历史老师,她倾囊相授,教我如何管理班级、备课、上课,这让我以最快时间积累了教学经验。”

有了前辈的传承,孙彤彤很快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且末二中初二的图尔迪·艾尼就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历史有点难记,孙老师就给我们举很多例子,还讲很多历史故事,她做的PPT很精美,课下为我们辅导的时候也很耐心。”

说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且末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瑞激动地说:“在23年的时间里,他们扎根西部,践行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青春梦想。现如今,在且末县工作的保定学院毕业生总共26名,他们大多都已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各类教育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为且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河北日报记者梁韶辉 通讯员李慧英)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