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启动 全年开展超千场次-前沿资讯

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启动

专业剧场与广场多点式演出结合 全年开展超千场次


(资料图片)

从即日起,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全面启动,全年演出超千场次,专业剧场与广场多点式演出结合,合力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和“闽南戏窝子”品牌。

据悉,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采用多点式,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走进古城,随时随地可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主要演出地点有:梨园古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天后宫古戏台、通政巷泉州嘉礼馆、府文庙广场、肃清门广场、威远楼广场、李文节祠等。

“五一”前后演出近百场

千年古戏,一脉相承。27日,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活动将在泉州举行,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6个南戏及古老剧种、18个表演团体、42个经典剧目及折子戏,包含《王魁》《琵琶记》等南戏早期剧目,以及“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名剧,将成为继苏州“昆山百戏”展演活动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古老剧种荟萃的戏曲盛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活动中的柳子戏、蒲剧、弋阳腔等多个剧种是第一次来福建、来泉州演出,让市民群众与中外游客在“五一”期间可以饱享戏曲艺术大餐。

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将成为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强劲的开局。“五一”前后,泉州将开展近百场次文艺演出,连日来相关演出已陆续开演,泉州梨园戏、南音、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和闽南歌舞齐上阵,为海内外戏迷、游客展示泉州人民的热情。

专业剧场每周有好戏

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古城常态化演出旨在丰富泉州古城旅游业态、繁荣夜间经济,展现和弘扬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古城旅游文化内涵,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在古城实现传统文化演出多点开花的目标。

位于市区新门街的梨园古典剧院和泉州南音艺苑,是我市较早投入使用的专业戏剧演出场所,受到海内外戏迷们的喜爱。此次海丝泉州戏剧周大部分演出将在梨园古典剧院举行。

今后,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和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在梨园古典剧院和泉州南音艺苑组织演出活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3次折子戏演出或互动研学活动,周五至周日常态化开展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传统节假日还将另外增加演出场次,让海内外戏迷和广大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同时,市区通政巷嘉礼馆和泉州木偶剧院小剧场(待修缮重新开放)也将开展常态化演出和沉浸式研学互动体验。

天后宫再现“城南庙会”

此外,在泉州天后宫将打造“城南庙会”。今后天后宫古戏台和德济门广场每月农历初一、初二、十五、十六,“五一”、国庆黄金周及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日)等重要节点均有演出。

演出内容以高甲戏、打城戏和非遗项目为主,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将在天后宫古戏台进行高甲戏折子戏、打城戏折子戏传统剧目公益性演出。同时,还将组织非遗传承人展示南音、南拳、南戏等,增强古城南片区文化艺术氛围,召集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小吃、老字号等非遗摊位进驻德济门广场,丰富古城南片区群众文化生活。

府文庙每年演出超200场

泉州府文庙李文节祠5月1日起将“整装”再出发,每年开展不少于200场的公益性演出,传统节假日增加演出场次。

泉州市曲艺家协会配合重要节假日演出。今年“五一”期间,泉州市曲艺家协会将在李文节祠举行“古城薰风管弦鸣”——2023年南音大会唱活动,弘扬南音非遗文化,助力提升古城整体文化氛围。

同时,府文庙广场百姓大舞台也将升温,由泉州市艺术馆牵头,在府文庙广场舞台,通过社团、社区群众、县区文化馆选送等形式,组织各种类型的演出、展示、比赛及汇演,拟开展小品小戏展演、“群益新韵”文艺汇演、“才艺大比拼”、“府文庙之夏”、传统精品展、街舞广场舞大赛、民间木偶专场及“我们的节日”汇演等多种形式活动,4月—12月计划演出68场。

肃清门广场展示非遗文化

古城肃清门广场将打造成为活态展示非遗文化和民间“绝活”的平台,今年5月1日起,每周至少3天开展常态化演出,将组织街头艺人、新锐乐队唱奏、闽南歌舞、闽南童谣、南拳、答嘴鼓、泉州讲古等多形式演出,传统节假日期间根据游客流量适当增加演出场次。

肃清门广场展演将以闽南特色文化、传统非遗项目展示为主,包括传统曲艺、非遗体验、美食文化、县域特色文创市集、民间艺人“绝活”展示等,加强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高手在民间”的闽南活态非遗文化魅力。

“威远楼之夏”常态化演出

市区威远楼广场将在原有“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季的基础上做常态化演出,由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和泉州市威远楼文物保护所邀请全市各县(市、区)高甲戏、掌中木偶戏、南音等文艺团体参与展演。今年5月—10月计划演出50场,演出时间为每周五、周六晚上,传统节假日、特定活动日等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演出场次。(泉州晚报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曾世彬 马宁)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